|
|
|
|
|
您当前的位置:本地通首页 > 本地文化 > 温州弹词

温州弹词

关键词:温州弹词     我要发布新的信息
  • 相关机构: 温州非物质文化遗产
  • 电 话:
  • 网 址:http://
  • 感谢 wenzhouccoo 您提交的信息已被本站采纳
  • 点击率:3154

    已有0网友参与纠错

 5月26日,温州市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开始公示,新一批非遗项目已被整理保护,体现出温州市对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视。但目前仍有许多未被列入非遗项目的传统民俗文化散落在民间,有待于进一步挖掘和梳理。

1964年温州弹词参加浙江省文艺会演(从左至右陈旭萍、程兴弟、黄莲香、卢兰生、林小萍)

1964年温州弹词继承小组师生合影

(前排左起:陈鸣锵、项舜卿、林荣界、黄定魁、后排左一周咏然,左三吴锦明)

古籍中对温州弹词的相关记载。 王艳 摄

  叶大兵

  说起温州弹词,恐怕七八十岁以上的温州人,才有些印象。过去大户人家娶亲嫁女、生子、做寿,或者新屋落成,新店开张之时,亲友之间,用大红柬帖,写着“送上文书一台”,以示庆贺。“文书”指的就是弹词班。它除了为民间的喜庆大事服务,有时还参加神庙寿诞和迎神赛会活动;有时邻居打架劝息后唱和事曲也有它的份;还可以请弹词班到家中唱,供人聚听,故又叫“出客班”。

  已有百余年历史

  演唱时,将两张八仙桌摆在大堂上,七人围桌相对而坐。坐上首的弹琵琶,为主唱者,称“上横头”,其余六人每人分掌一、二样乐器,同时分饰生、旦、净、丑、末等角色,自拉自唱。所唱曲目分昆曲、滩簧两类。所用的乐器有胡琴、三弦、琵琶、扁鼓、竹梆,后来又加入敲琴、笙、笛(仅唱昆曲时用)。

  据1963年调查,唱的曲目大多为散出,有《琴挑》、《惊梦》、《单刀赴会》、《太白醉酒》、《李亚仙刺目》等昆腔戏和《断桥》、《付钵》、《昭君和番》和《请高才》、《温州景》等滩簧戏。其曲名有“清音”、“紫调”、“平湖”、“美人调”、“哭调”、“时调”、“沙调”(亦称“素调”)等,当时也有一些精通词曲乐律的文人学士,成立以自娱为主的词社(曲社),逢佳节或亲友喜庆,也应邀到场清唱,内容都很高雅,不收受金银酬谢。有的则是临时邀集同好参加,演唱的曲调以滩簧为主。其曲调文静、悠扬,婉转而细腻,优美动听,民歌风甚浓。所以,又叫“温州滩簧”,亦名“坐曲”或“清曲”。

  据老艺人讲,温州弹词在清朝咸丰年间已很盛行,有一百余年历史。民国时期,温州尚有老班、新班在活动,两班共二十余人。后由于时局艰难,学艺之人日渐减少,老艺人生活陷于绝境,逐渐流散;此外,弹词后期曾转到以昆曲为主,词句从内容到形式,都严重脱离普通老百姓,因此,逐渐衰落,到1939年,温州弹词一蹶不振,停止活动,直到解放前夕,只留下四位老艺人,不少曲目和曲调开始失传。

  也曾旧貌换新颜

  新中国成立后,温州市文化处(局)认真贯彻“百花齐放,推陈出新”的文艺方针,曾组织力量,拨专门经费,扶植温州弹词。1963年7月,温州市文化局决定由笔者和周咏然、吴锦明、陈鸣锵等组成温州弹词抢救小组,并从市文工团调卢兰生(兼作曲)、程兴弟等同志,又从社会上招收黄莲香、陈旭萍、林小玲等女演员,于同年10月3日正式成立温州弹词继承小组(后又特邀徐开荣为作曲),归市曲艺队领导。并请来陈鸣锵、项舜钦、林荣界、黄定魁等四位老艺人,进行集中传授,予以抢救。通过师生们的共同努力,创作、演唱了《江姐》(狱中绣红旗)、《吴可柳》等现代弹词。

  1964年后成立专业演唱队,上山下乡下海岛演出。特别是他们根据被誉为“浙南刘胡兰”的郑明德的事迹,创作了“小海英夜闯龙潭”一段,作为尝试长篇弹词的开始。这个曲目反映了我地下交通站人员和敌人斗智斗勇的英雄事迹,歌颂了小海英勇敢顽强的革命气概。一次,市曲艺队的弹词组五个青年演员,在温州市曲艺场的书台上演唱长篇弹词“海英”。三个女演员,分掌琵琶、三弦、秦琴三样乐器,一个男演员拉二胡,另一个男演员敲板击拍。他们既是乐师,又兼演员,每人分担书中的一、二个角色。他们时而行弦,时而歌唱,配合紧凑,乐声和谐。由于人物性格鲜明,情节曲折紧张,再加上他们动人的演唱,充满革命激情,音乐高亢激昂,一气呵成。演出大获成功。

  “文革”期间,弹词组被迫解散,演员改行,曲谱流失。1978年,温州市曲艺团重组弹词班,到1984年,又停止活动,弹词再度湮没,至今20多年未恢复。

  培养新人可望恢复

  对温州弹词的看法,当年有人提出,它就是苏州评弹,缺乏本地元素,没有保留必要。今天来看,这一认识有其片面性。

  首先,温州弹词在温州的历史已百余年,据《温州市文化艺术史料汇编》载:温州弹词始于明弘治年间(1488-1505),盛行于晚清。据老艺人说,清咸丰年间已流行。清同治年间瑞安进士王岳崧,举人李漱梅以及后来的许达初、郑剑西、余释迷等,都是弹词的爱好者,有的也成立了词社,平日雅集弹唱为乐。据史载:清光绪年间,永嘉成立过“惠风曲社”,就是其中之一。辛亥革命后,弹词在民间一度流行,甚至手工业者如项舜卿(皮鞋老司)、严伯诚(掉丝户)、黄定魁(执事头家)等人也结社进行弹唱自娱。

  其次,虽然温州弹词和苏州评弹有许多相似之处,但在百年传承的过程中已逐渐地方化。至迟在清末民初已在民间形成专为喜庆节日服务的“出客班”的风俗,与此同时,演出曲调从开始的文人为主体的业余演唱团体,逐渐向民间转化,尽量地方化。在曲调上,以滩簧为基础,吸收了部分温州民歌,创作了自己独有的一些曲目。如在语言上改用温州官话(半拉子普通话)演唱。如《请高才》、《温州十景曲》等,都是用本地创作的曲调演唱,成为温州弹词的重要曲目;在乐器上,适当增加了弹拨乐器,并根据他们各自的性能,发展了独奏、合奏、齐奏;在表演上注意了不同人物性格的塑造,加强了眼神和面部表情的运用和相互感情的交流,还增加说表,描绘景色,渲染气氛等等,在这些新的尝试中,使人感到温州弹词的新变化、新收获。

  第三,实践证明,温州弹词的演出,不管传统和现代题材的曲目都受到群众欢迎,并为他们所接受。1965年,弹词组曾两次赴杭州献演,受到省领导及京剧表演家盖叫天的亲切接见,并应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主任萧华的邀请,连夜为《雄鹰之歌》、《海上练兵》两歌词谱曲并到杭州空军海军疗养院以及117医院作慰问演出。其间,萧华还电令北京作曲家唐诃、娄生茂、李遇秋、晨耕等专程到杭观看演出。后来,唐诃等谱写的《长征组歌》,也吸收了温州弹词的部分曲调。《浙江日报》1964年12月11日,曾发表浙江省音协薛天申、黄进之等专家发表的评论,认为温州弹词经过五年努力,“使大部分唱腔面目一新……是一种大胆的尝试。”

  解放后,我市对温州弹词曾进行了抢救、恢复,并取得不少成绩。现在虽然停办,但还不至于消亡。新培养的一些青年演员还在,大部分曲谱尚在,如采用1963年时的师徒制,进行新生力量的培养,笔者认为是可以争取恢复的。能多一个曲种,总比少一个曲种好,它可以满足不同阶层群众的文化需求。

  (图片由本文作者提供)

        相关链接>>>

        温州弹词《唱温州十景》唱词:

        (曲一)温州景,白鹿城,四向七城门。好一座白鹿城,大观亭,积谷亭,二亭东南两山分,龙头庵,资福寺,双忠祠,二祠都在华盖山,山下有蒙泉。

    (曲二)墨泉王右军,谢池康乐风,曾庄花园造得巧玲珑。

    (曲三)凌云拔地起,天然月旦(担)桥,云根巍立枕流水面飘。

    (曲四)一对石门教人徘徊瞧。中山公园好个纪念亭,亭前有条九曲桥,亭台数不尽,春风阵阵拂,荷花水面飘。

    (曲五)飞霞洞连古洞桥,自古流传到如今,王木亭,大观亭,花柳塘前好逍遥。

    (曲六)来福门,孝子亭,妙果寺内猪头钟,鼓楼洞下紫微园,郭公山下白蓬塘。

    (曲七)好个仙人井,更妙落霞潭,松台山上至今美名扬,意乐园,敬思桥,名儿标。

    (曲八)永清门外是江心,东西塔,左右分。古刹丛中钟声响,东方发白天明亮。海坦山,金锁岭,龟蛇两山两处分。

    (曲九)日落西山近黄昏,白鹊归林。太史码道闹盈盈,遥望看翠微山上景致文。

    (曲十)唱得一个温州景,内有嘉海天宁寺,外有护国并太平(寺)。四大名胜好名胜,九山九山不见头,十八清溪断水流。唱得温州景,名儿天下闻,自古到如今。

赞助商提供的广告
纠错信息:( 已有 0 人发表纠错信息 )
电话:010-61744588 传真:商务合作QQ45177403 邮箱:union#ccoo.cn
地址:昌平区北七家宏福11号院创意空间 邮编:102209
Copyright © 2004-2024 北京城市联盟科技有限公司版权所有  技术支持:城市联盟
不良信息举报中心
='{"id":"10"}'>